形态描述
贝壳较小或中等大小,壳质较薄,略呈圆形。两壳及壳两侧略不等。壳背缘较直,腹缘近圆形,前缘和后缘也稍圆。左壳较右壳稍凸。壳顶尖,略显,近壳前端,稍超出壳背缘。壳顶的前方有明显的耳状突起,一般后耳不明显或略显;前耳多呈三角形,右壳的前耳下方有较明显的足丝孔,足丝孔多呈三角形。贝壳表面多呈黑褐色或紫褐色,但多数呈黑色,幼小的个体还具有隐约可见的灰白色放射纹,壳顶部壳皮易脱落而呈白色;生长纹细密、略显,多于壳缘处呈槽状。壳表较光滑具光泽。贝壳内面珍珠层区也较大,呈银灰色,稍带蓝紫色,具光泽。绕壳缘的棱柱层缘稍宽,多呈黑褐色,但亦有灰白色,易破碎。肌痕较明显,闭壳肌痕近半圆形,多数其外缘圆,少数略弯;内缘前端尖细,中间凸;后端较宽圆(图40:B)。前收足肌痕小,呈圆点状,较深,位于壳顶下方。铰合部直,无铰合齿;韧带线长,占据整个背缘;韧带宽度不等,中部宽大而较粗壮,两端较细,呈紫褐色。足丝细丝状,呈浅褐色,较发达。原壳壳顶微偏前方,其两侧不等。软体部 左右两外套较薄,半透明,完全游离无愈合点。外套缘较厚,多数具有褐色素,其内层和中层具有外套触手;触手呈指状,末端尖细,长短相间排列,较整齐。闭壳肌较大,位于体中部近背侧,顶部尖细而后端较宽圆。前收足肌小,位于体前端壳顶下方;后收足肌稍大,略呈长形,与后闭壳肌相接。鳃呈淡黄色或淡褐色。足蠕虫状,足丝沟深,足丝腺较发达。直肠位于后闭壳肌的背面;末端肛门膜呈长舌形,不对
称,呈淡褐色(图40:B)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55.8 48.5 18.0
2 45.0 42.0 11.0
3 35.5 35.0 10.6
称,呈淡褐色(图40:B)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55.8 48.5 18.0
2 45.0 42.0 11.0
3 35.5 35.0 10.6
大小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55.8 48.5 18.0
2 45.0 42.0 11.0
3 35.5 35.0 10.6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55.8 48.5 18.0
2 45.0 42.0 11.0
3 35.5 35.0 10.6
生物学
为暖水性种,它在我国仅见于海南和西沙群岛。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及潮线下浅水水域。营附着生活,多以足丝附着在岩石、珊瑚礁等物体上。摄食主要是靠鳃纤毛滤食,食物也是浮游硅藻类为主。它常与苔藓虫、腔肠及藤壶等动物生活在一起,这些动物主要是附着在它的贝壳上。
生境信息
为暖水性种,它在我国仅见于海南和西沙群岛。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及潮线下浅水水域。营附着生活,多以足丝附着在岩石、珊瑚礁等物体上。摄食主要是靠鳃纤毛滤食,食物也是浮游硅藻类为主。它常与苔藓虫、腔肠及藤壶等动物生活在一起,这些动物主要是附着在它的贝壳上。
国外分布
国外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,如印度洋、红海、非洲
东南沿海、莫桑比克、越南、菲律宾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亚北部、新喀里多尼亚等。
东南沿海、莫桑比克、越南、菲律宾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亚北部、新喀里多尼亚等。
国内分布
主要分布在海南的琼海、乐会、陵水黎安、新村、三亚、崖县、儋县等
以及西沙群岛(分布图2)
以及西沙群岛(分布图2)
经济意义
这种珠母贝,贝壳虽较小而且也较薄,但其珍珠层的光泽较美丽,它所产生的珍珠光泽较好,但个体较小。贝壳的珍珠层区也较大,亦可做贝雕等工艺品的原
料,以及药用等的原料。肉味鲜美,可供食用。但此贝在我国沿海生长数量不多,贝壳也较小,故其经济价值不大。
料,以及药用等的原料。肉味鲜美,可供食用。但此贝在我国沿海生长数量不多,贝壳也较小,故其经济价值不大。
经济用途
这种珠母贝,贝壳虽较小而且也较薄,但其珍珠层的光泽较美丽,它所产生的珍珠光泽较好,但个体较小。贝壳的珍珠层区也较大,亦可做贝雕等工艺品的原料,以及药用等的原料。肉味鲜美,可供食用。但此贝在我国沿海生长数量不多,贝壳也较小,故其经济价值不大。